速看:近期甲流“狂飙”,做好科学防护不用慌

发表时间:2023-02-27 09:56作者:青松康护

图片


近期,全国多地爆发甲流,出现集中发热情况,部分学校班级因此停课,因此引起大家广泛关注和担忧。不少网友也表示,“自己也感染了甲流,反复发烧,浑身难受......”


“甲流”究竟是什么?有哪些症状?如何预防?




什么是甲流?


甲型流感,简称“甲流”,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


流感病毒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4型,人流感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。甲型和乙型流感每年呈季节性流行,其中甲型流因具有相对较高的传染性,所以容易引起大流行,几乎每年都会出现。




有哪些症状?


1.发热是主要表现,体温可达39~40 ℃,头痛、身体疼、身体不适为主,可伴有畏寒、寒颤、乏力、食欲减退等症状。
2.呼吸道症状:流鼻涕、鼻塞、打喷嚏、偶有咳嗽等。

3.消化道症状: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等症状,但往往症状较轻。




与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?


(1) 致病病原:普通感冒为其他病毒或细菌,流感为流感病毒。
(2) 发烧程度:普通感冒一般是低中度发烧,流感发烧明显,常常是高热。
(3) 咳嗽症状:普通感冒偶尔咳嗽,流感咳嗽较为常见,有时比较严重。
(4) 上呼吸道症状:普通感冒为鼻塞、流鼻涕、打喷嚏等,流感上呼吸道症状较轻。
(5) 全身症状:普通感冒不明显,流感常伴有全身症状,包括肌肉疼痛、头痛、乏力等。

(6) 病程:普通感冒持续1到3天,大多数3到5天可自愈。流冒大多发病3-5天后发热消退,全身症状好转,但咳嗽症状消失、体力恢复常需更长时间,轻型一般一周左右自愈。




易感人群有哪些?


甲流不是孩子“专属”,各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。其中儿童、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人群或孕妇,因年老体弱、抵抗力差的原因,感染后重症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,所以要尤为注意。




传播路径有哪些?


  • 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,经口腔、鼻腔、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。

  •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。

  • 在特定场所,如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,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。


  • 传染源: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。

  • 潜伏期:从感染到发病时间为1-7天,多数患者为2-4天。




检测方法


主要为针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行抗原核酸检测,可以采取鼻拭子、咽拭子检测,病毒检测结果阳性就表明确诊甲型流感。另外,通过患者的血清学检查也会发现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显著增高。




感染了甲流怎么办?


大多数无并发症的轻症流感患者症状在3~7天缓解,做好居家隔离,注意通风、休息和饮食,密切关注病情变化。如果出现持续高热不退、气促、呼吸困难、严重呕吐、腹泻等症状时,及时就医。




如何做好日常预防?


关于甲流的预防,可以从接种流感疫苗、保持良好个人卫生、做好个人防护等方面进行。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有效的手段,可明显降低发病率;流感高发期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,外出戴好口罩,降低被传染风险。


除了甲流,春季也是其他多种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期,家庭要做好多方面的科学防护:


1.开窗通风:确保空气新鲜流通,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。

2.注意卫生:养成良好卫生习惯,不要随地吐痰,勤洗手,勤换洗、勤晒衣服、被褥。个人用品毛巾、牙刷、餐具应定期消。

3.少凑热闹:避免前往人员密集混杂、空气污染的场所,避免接触传染病患者。

4.规律作息:早睡早起,保证睡眠充足,增强免疫力。

5.预防接种: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,计划性预防接种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,疫苗是阻击各种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。

6.及时就医:若出现发热、出疹或其他不适,应及时就医。回家后洗手,避免交叉感染。

7.消毒隔离:如确定为传染病,应立刻采取隔离措施。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,如日光下晾晒衣被,房内门把手、桌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、擦拭。

8.积极锻炼:多到郊外、户外锻炼,使身体气血通畅、筋骨舒展,以增强体质。

9.合理膳食,营养补充

多吃些富含优质蛋白、微量元素、维生素的食物,如瘦肉、禽蛋、蜂蜜、新鲜蔬果等,增强抵抗力。对于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的老年人、病后术后患者、进食困难等人群,日常可以通过营养补充剂等进行营养补充,帮助增强自身免疫力,降低疾病感染风险以及缓解感染后的相关症状。


参考来源:安徽疾控、北京儿童医院、人民日报、健康中国、上海疾控

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:(京)-经营性-2021-0031
人在哪里,健康服务就在哪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