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惕!春天脑卒中突袭更要命,中风这些常识不能忘发表时间:2023-03-14 09:26作者:青松康护 最近的气温,似乎有些跌宕起伏,在暖和了一周左右后,突然又迎来了降雨及降温,真是符合春季“乍暖还寒”的特点。同时,也引发了另外一个现象,医院脑卒中患者增多。 我们都知道冬季是脑卒中高发季节,现在已入春季,气温回暖,感觉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应该较小,于是开始放松戒备。但其实春季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不容小觑,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被“偷袭”。 因为血管除了怕冷,更怕温差,气温变化容易引起血压波动。每年春季气温变化都会较大,尤其是北方地区,如果气温突然下降较多,或早晚温差较大时,急性脑卒中患者就会大幅度增加。 尤其是老年人群要特别注意,在气温发生变化时身体来不及调整,血管发生强烈痉挛,血流速度加快,血管破裂就容易变成脑出血,症状表现为起病突然、病情急、脑出血量大或脑梗塞面积大。 1.症状突然发生。 2.身体一侧或双侧上肢、下肢出现无力、麻木、沉重或瘫痪。 3.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。 4.双眼向一侧凝视。 5.单眼或双眼突然视力丧失或模糊。 6.发音不清、语言表达困难或理解困难,饮水呛咳。 7.头晕目眩、失去平衡,或步态不稳,或意外摔倒。 8.突然出现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、呕吐。
突发脑卒中(中风)如何及时救治? 脑卒中急救: 注意:千万别拖着,别想着等等再看。 第一时间拨打120,尤其是遇到突发状况,不要想着先去找人商量一下、咨询一下,或等会看看会不会好转,这都是在浪费宝贵时间。在没有确诊之前,去医院是最稳妥的做法。 如果是突然发病,不太建议用私家车自行就医,因为如果遇到突发情况或路况不佳,我们自己是很难及时处理。 在等待救护车的时候,不要随意挪动患者,不要摇晃。记住病人发病时间,可以让病人平躺,头转向一侧(避免发生呕吐导致窒息),清除口鼻内的异物保证患者呼吸通畅,不乱喂药物、食物、水。(如果老年人有假牙最好取出,避免气道阻塞) 脑卒中治疗: 脑卒中患者去到医院会进行病史采集和身体检查,进行专业评估,通过相关检查来确定病因病情。头颅CT确定是出血性梗死还是缺血性梗死;头颅MRI确定脑梗死具体位置及面积大小;超声检查可查看动脉硬化及粥样斑块情况;心电图查看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危险因素;CT血管成像或脑血管造影查看头颈部血管是否存在闭塞或狭窄;以及其他相关实验室检验,及时发现危险因素。 脑卒中治疗手段包括静脉溶栓治疗,神经血管介入手术治疗,药物治疗(抗栓、调脂、活血、改善侧支循环、营养神经),控制血压、血糖、血脂等指标,早期康复锻炼等。 救治之后,康复训练要跟上 脑卒中患者结束救治出院是不是就没事了呢? 并不是,其实治疗还远没结束,很多脑卒中患者即使及时获得了治疗,但仍旧面临很多健康风险,比如残疾、语言障碍、认知改变以及二次复发等,而且复发率很高,日常生活受到很大影响。 在我们过往与服务的客户沟通中发现,他们其实有很多痛点和需求:包括担心治疗后恢复不好,造成偏瘫后遗症,担心发生跌倒、重复入院、出现并发症等。 所以,康复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其实是非常重要的,早期、持续、正确的康复训练,可有效预防并发症,最大限度减轻功能残疾,更好的帮助患者恢复部分甚至全部丧失的功能,恢复正常生活及社交。 一般卒中发病后24小时便可以开始康复训练了,康复内容包括肢体功能训练、语言训练、生活活动训练、认知训练、心理康复训练等。 注意事项:要听从专业医师或康复师的建议和指导,避免因自行操作不当造成患者二次伤害;康复周期非随意安排,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具体而定,严重的可能需要长期进行康复,以保证功能改善或延缓病情。 青松案例 林奶奶,73岁,脑梗塞 服务前的身体状况: 病史:高血压20余年,反复脑梗4次,6年有余。 症状:脑梗后至右侧肢体偏瘫,右侧上肢抬起和伸直困难右手伸展困难、肩关节活动范围前屈0~120度、右下肢屈曲活动受限、足内翻,坐位平稳、立位平衡差、无法站立、神智清醒、言语不清、耳背、认知功能障碍。 患者主要由女儿负责照顾,照顾时长3年,患者得病后情绪时常不稳定,对照护者不耐烦,照护者因长期陪伴下心理负担过重,表现出抑郁、焦虑等心理障碍行为,家庭关系紧张。 青松康护服务后改善: 3个月后:患者可自主在床上翻身,在轻微辅助下坐起,认知功能衰退延缓,语言与交流能力增强,误吸及呛咳现象减少;照护者降低了照顾时间,心理压力逐渐舒缓,可参与日常社交活动。 6个月后:患者可借助辅具可独立进食,借助辅具可以站立,能够自行坐起,向站立位转移,借助辅具可以步行;能够进行沟通,照护者仅需提供日常辅助照顾。 12个月后:患者能够独立完成穿衣,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生活自理活动(如刷牙洗脸梳头等)。家庭关系相处融洽,照护者恢复上岗工作,定期关心患者生活信息即可。 |